黄宾虹是如何学习龚贤的?
黄宾虹对龚贤推崇备至,深研其法,并最终融会贯通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我们想理解龚贤艺术的精髓,不妨看看黄宾虹是如何解读、消化并超越龚贤的。
图片
龚贤的艺术成就,尤其是其山水画,核心在于以下几个方面,这些也是黄宾虹着力学习和转化的地方:一、积墨法 龚贤通过层层叠加、反复皴、擦、点、染的积墨法,追求画面的浑厚华滋、深沉苍润。他能在墨的浓淡干湿中营造出极其丰富、微妙的空间层次和光影效果,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体量感。 黄宾虹一生都在追求“浑厚华滋”,龚贤的积墨法无疑是他最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。他学习龚贤对墨色层次的精妙控制以及对画面整体浑融效果的营造。
图片
二、黑白对比 龚贤擅长运用大块面的黑白对比。他的画中,浓重的山体、树丛与留白的云气、水面、路径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、构成感,更深化了空间的纵深感,营造出特定的光感和神秘氛围。 黄宾虹同样重视画面结构,他的“五笔七墨”理论强调“浓、淡、破、泼、积、焦、宿”墨法的综合运用,追求在丰富的墨色变化时,注重整体的“黑密厚重”与“虚灵透气”的对比平衡,龚贤的黑白布局给了他重要的启示。
图片
三、几何构成 龚贤的山石造型,尤其是中后期的作品,具有明显的几何化、块面化倾向。他常将山体概括为近乎方整、圆浑的几何体块,通过不同大小、方向、浓淡的块面进行组合。这使得他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结构感、稳定感和抽象意味,超越了传统程式化的皴法,具有一种现代构成的视觉力量。 黄宾虹用笔更趋书写性和抽象性(“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”),但他对画面内在结构张力的追求,对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处理的方式(如他的写生画稿中,就大量使用几何形体:弧形、三角形、方形等,概括复杂的山石、树木的形态)。无疑受到了龚贤这种几何化、块面化构图意识的启发。
图片
四、师造化 龚贤的独特风格并非凭空臆造,而是建立在长期对南京周边栖霞山、牛首山等真山真水的深入观察和写生基础上的。他画中的厚重山石、茂密丛林、水墨淋漓都来源于对自然的真切感受。 黄宾虹毕生倡导“师古人”,更要“师造化”,足迹遍及大江南北。他学习龚贤,不仅学其笔墨技法,更学习其扎根于自然、从自然中提炼升华艺术语言的创作态度和精神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